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薄一波


薄一波

薄一波(1908年2月17日-2007年1月15日),原名薄書存,中國山西省定襄縣人,中國政治家,是治國八老中最長壽的一位。
++

薄一波
++


重慶市委書記 薄熙來

楊尚昆


楊尚昆

楊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重慶潼南人。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已故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

楊尚昆

彭真


彭真

彭真(1902年10月12日-1997年4月26日),男,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縣人,中國革命家、政治家。

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
++

彭真

李先念


李先念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湖北紅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是中共第八至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七屆全國政協主席等職。

他還是鄧小平主政時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
++

李先念

2009年5月18日星期一

鄧穎超


鄧穎超

鄧穎超(1904年2月4日-1992年7月11日),曾用名鄧玉愛、鄧文淑,河南省光山人,出生於廣西南寧; 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政治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前總理周恩來的妻子。

她于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名譽主席,中紀委第二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等職; 她還是鄧小平主政時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
++

鄧穎超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雙(或霜、爽),號熊伯(或雄魄),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

他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
++

瞿秋白

陳立夫


陳立夫

陳立夫(1900年7月27日-2001年2月8日)名祖燕,字立夫,浙江省吳興縣(現湖州市)人。

陳果夫之弟。

其二叔陳英士(陳其美)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陳其美與蔣介石關係密切,為蔣介石拜把之兄,將蔣介石引薦于孫中山。

陳立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
++

陳立夫

陳果夫


陳果夫

陳果夫(1892年10月5日-1951年8月25日),名祖燾,字果夫。浙江吳興人。

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

陳果夫及其弟陳立夫與蔣介石關係密切,在大陸時期為蔣所倚重,負責國民黨內組織及黨務,有「二陳」、「CC系」之稱。

陳果夫的叔父陳其美是辛亥革命元勳,與蔣介石曾為結拜兄弟。

陳果夫年輕時於浙江陸軍小學畢業,受陳其美影響,加入同盟會。

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及討袁。

1920年,在上海經營証券物品交易所,股東有蔣介石等國民黨人,曾獲利頗豐。

所得利潤部分用作支持孫中山革命。
++

陳果夫

孔祥熙


孔祥熙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號子淵,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

亦是一名銀行家及富商。

孔祥熙的妻子為宋靄齡。

孔與宋子文、蔣介石為姻親關係。

孔祥熙長期主理國民政府財政,但亦被不少人認為是顯要的以權謀私官僚,最後與宋家結盟所形成的孔宋集團成為貪腐政權及聚眾斂財之象徵,國共內戰末期當時曾流行一句話戲稱國民黨及孔宋家族為刮民黨。
++

孔祥熙

宋嘉澍


宋嘉澍

宋嘉澍(1863年-1918年5月4日),中國海南島文昌人,原名韓教準,乳名阿虎,字耀如,英文名字查理(Charlie),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良、宋子安之父。

生父是韓鴻翼。

他是著名傳教士,是孫中山革命支持者。
++

宋嘉澍

宋子安


宋子安

宋子安(1906年-1969年2月25日),祖籍海南文昌縣,父親是上海傳教士及富商宋嘉澍,母親倪桂珍。

他是宋氏家族六兄弟姊妹中的幼弟,兄宋子文、宋子良,姊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1928年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曾先後就任中國國貨公司董事、廣州銀行董事會主席、西南運輸公司總經理等職,與兄姊不同,較少涉足政治。
++

宋子安

宋子文


宋子文

宋子文(英文:Tse-ven Soong,簡稱T. V. Soong,1894年12月4日-1971年4月26日),原籍廣東文昌(今海南文昌),生於上海,父親宋嘉澍是美南監理會(今衛理公會)的牧師及富商,孫中山革命支持者。

與大姐宋靄齡的丈夫孔祥熙,二姐宋慶齡的丈夫孫中山,妹妹宋美齡的丈夫蔣中正關係都很密切。
++

宋子文

宋靄齡


宋靄齡

宋靄齡,又寫作宋藹齡(Eling Soong,1889年7月15日-1973年10月19日),祖籍海南文昌縣,生於上海。

孔祥熙之妻,宋慶齡、宋美齡的姐姐,是宋氏家族的核心人物。
++

宋靄齡

宋美齡


宋美齡

宋美齡(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中華民國前第一夫人,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妻子。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指導會議指導長、輔仁大學董事會前董事長與名譽董事長。

宋美齡在近代中國歷史與對美關係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

宋美齡

宋慶齡


宋慶齡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國革命家及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第二任妻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們沿襲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的這一做法,尊稱宋慶齡為「國母」。

1981年5月,在她彌留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榮譽稱號。
++

宋慶齡

陳雲


陳雲

陳雲(1905年6月13日-1995年4月10日),原名廖陳雲,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青浦縣)練塘鎮人,政治家,經濟管理家,馬克思主義者,是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有共和國紅色掌櫃稱號。
++


陳元

陳雲

葉劍英


葉劍英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宜偉,字滄白,廣東梅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導人、中國共產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
++


葉選平

葉劍英

聶榮臻


聶榮臻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吳灘鎮人,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

聶榮臻

徐向前


徐向前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原名徐象謙,字子敬,中國山西五台人。

已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之一。
++

徐向前

羅榮桓


羅榮桓

羅榮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慎鎮,字雅懷,湖南省衡山縣人。

中國軍事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

羅榮桓

陳毅


陳毅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 四川樂至人;職業軍人、外交家、詩人;國共內戰時期的重要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文革期間,陳毅、譚震林等人不顧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與四人幫鬥爭,被誣陷為「二月逆流」。

1968年,下放石家莊。

1971年1月16日,腹痛加劇,發現患有腸癌。

1972年去世,在北京西郊八寶山舉行追悼會,毛澤東親臨現場。

逝世後,中國政府稱他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

1977年其遺作專集《陳毅詩詞選集》出版。
++

陳毅

彭德懷


彭德懷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原名彭得華,湖南湘潭人。

中國共產黨著名軍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中共第六至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彭德懷

劉伯承


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今重慶市)開縣人。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中國共產黨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曾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9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南京市市長。

有「川中名將」、「軍神」的稱號。
++

劉伯承

十大元帥

賀龍


賀龍

賀龍(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賀文常,字雲卿,中國湖南桑植縣人,有白族血統。

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力量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之一。
++

賀龍

林彪


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

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今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林家大灣。

中國現代軍事家、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後的二號人物(「副統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

林彪

2009年5月17日星期日

鄧小平


鄧小平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由啟蒙師改名希賢,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出身於中國四川省廣安的一個客家家庭,中國政治人物,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81年至1990年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被中國共產黨稱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旗手,中共和國家的第二代領導核心,中共八大元老之首。

鄧小平一生從來不曾擁有中國共產黨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頭銜,但他被認為是1978年至1992年中國大陸的實際最高領導人,直到他去世時仍保持着影響力。

他是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提議者,中國共產黨將以他的政治理念為核心的理論稱為鄧小平理論。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的政策幾乎影響到了20世紀後期每個中國人,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世界。

他曾共八次被選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並分別於1978年和1985年兩次當選該刊「年度風雲人物」。
++

鄧小平

戴笠


戴笠

戴笠(1897年5月28日-1946年3月17日),原名戴春風,字雨農,中華民國情報機關將領。

浙江江山人,曾負責中國國民黨情治機關,擔任軍統局副局長。

戴笠曾就讀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
++

戴笠

朱德


朱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曾用名朱建德,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已故的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譽為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國家的領袖。

在抗日戰爭期間,被中華民國政府授予國民革命軍上將銜。
++

朱德

周恩來


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

自1949年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49年至1954年間稱政務院)總理直至1976年逝世。

1949年至1958年間兼任外交部部長。

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主席、副主席等黨、政、軍重要職務。
++

周恩來

毛澤東


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湘潭音皆yùnzhī),筆名子任,中國湖南湘潭韶山衝人。

是中國的一名軍事與政治領袖,曾領導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戰勝中國國民黨,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1943年到他逝世的1976年間,毛澤東都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一直擔任中共中央主席(黨主席)。

毛主席被視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頁面時代100人: 本世紀最重要人物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為Time 100: The Most Important People of the Century。之一。

毛澤東在不同政治傾向的人群中有極為兩極化的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官方評價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另一方面,因為毛澤東曾發動過反右派鬥爭、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等眾多社會政治運動,反對者們批評他破壞了中國的文化、社會、經濟、外交。

儘管無法得到官方數據的支持,但反對者們還是通過各種學術或者政治的方法估計出毛澤東發動的這些社會政治運動在一段漫長的時期內可能間接地導致了數千萬人口正常或者非正常地死亡。

而毛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已經被中共官方徹底否定。

毛澤東還是著名詩人和書法家。
++

毛澤東

張國燾


張國燾

張國燾(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愷蔭,又名特立,江西省萍鄉人;中國共產黨發起人之一,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
++

張國燾

李大釗


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一,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委。
++

李大釗

陳獨秀


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

中國傑出思想家、著名政治人物,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者及首任總書記。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創辦了著名白話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

他于1927年7月被剝奪中共黨內領導職務。

兩年後被開除出黨。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命運頗為坎坷、經歷非常豐富的傳奇人物。
++

陳獨秀

五四運動

蔣介石


蔣介石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家譜名周泰、學名志清。

中華民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今江蘇省宜興市),生於清朝浙江省奉化縣(今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市),逝世於中華民國台北市的住所士林官邸內。

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

他是唯一同時統治過大陸和台灣的近代中國領導人。
++

蔣介石

孫中山


孫中山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載之,號逸仙,譜名德明,幼名帝象,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為「孫中山」。

1940年(民國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孫中山

袁世凱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人物。

袁世凱出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9月16日未時。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將來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

民國成立,袁氏當選首任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稱帝,但終歸失敗。

年輕時失意科場,22歲棄文從軍,投奔嗣父的至交、淮軍將領吳長慶。
++

袁世凱

辛亥革命

光緒 愛新覺羅 載湉


光緒 愛新覺羅 載湉

清德宗景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滿洲愛新覺羅氏,名載湉,滿族,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1874年以三歲沖齡即位,年號「光緒」,世稱光緒皇帝。

幼年時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成年後曾在為期不長的親政時間內試圖改革,任用康有為變法維新,最終不敵慈禧太后等守舊派,被軟禁瀛台至死。
++

光緒 愛新覺羅 載湉

梁啟超


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政治評論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
++


梁啟超


戊戌變法

康有為


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廣東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

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
++

康有為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 (1835年10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姓葉赫那拉氏,名杏貞。

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

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

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 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徵,原為吏部筆帖式(八品),咸豐二年(慈禧選秀入宮之年)升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四品)。

清文宗逝世于避暑山庄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之東、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48年的統治期間,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加上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負面意見,過去對慈禧皇太后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

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侷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

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

慈禧太后

劉坤一


劉坤一

劉坤一(1830年—1902年),字硯莊。廩生出身。湖南新寧人。

在太平天國之亂時嶄露頭角,成為當日急速冒升的漢族封疆大吏之一,及後在曾國藩、左宗棠等去世後,和張之洞成為後期洋務運動的主導者,並在其後的甲午戰爭、百日維新、義和團亂、清末新政等晚清歷史事件上均發揮着重要角色。
++

劉坤一

百日維新
清末新政
甲午戰爭

張之洞


張之洞

張之洞(1837年9月4日—1909年10月5日),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

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於貴州。咸豐二年(1852年)順天府解元,十八歲中舉人,廿六歲中進士。

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後期轉化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他注重教育和治安,對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也是由他開始主導。

曾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

八國聯軍時,大沽砲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劉坤一與駐滬各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成為晚清「四大名臣」。

文化大革命期間,其墓遭人惡意破壞,屍骨從此失蹤直至近年尋回。
++

張之洞

林則徐


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

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 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武裝挑釁。

雖然不少中國人視其「虎門銷煙」之行為為一次壯舉,但這同時亦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因。

林則徐多次抵抗西方的武力入侵,對於西方的政治勢力進行的艱苦的鬥爭,對于西方文化、科技和貿易,林則徐則持開放性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

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懂得英語和葡語兩種外語,並且着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此書其後啟發了晚清後期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
++

林則徐

沈葆楨


沈葆楨

沈葆禎(1820年—1879年),表字翰宇,又字幼丹。

福建省閩侯縣人,清末重臣,諡文肅。

沈葆禎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則徐的女兒。

沈葆禎是晚清「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臣之一,先後曾任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

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台灣督辦軍務。

在其任內曾修築今台南市內的億載金城,廢除限制漢人渡台禁令。
++

沈葆楨

左宗棠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

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

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

左宗棠

曾國藩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人。

同治時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

中國清朝時期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
++

曾國藩

崇厚


崇厚

崇厚,1826年-1893年,字地山,完顏氏,內務府鑲黃旗人,河督麟慶子。

清末大臣。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充三口通商大臣,辦洋務。

同治年署直隸總督。

1870年(同治九年)天津教案後,出使法國謝罪。

1878年(光緒四年)出使俄國,擅自與俄簽訂《里瓦幾亞條約》。

因此被彈劾入獄,後降職獲釋。
++

崇厚